Tuesday, 28 August 2012
關於…玻璃 (It's all about..... Glass)
我真的很喜歡為了國家科學與工程週(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ek)而把所有關於玻璃的東西集合在一張展示桌上,因為我由此發現了很多關於玻璃的歷史以及玻璃製造術背後的科學。這種享受程度跟瀏覽迷人的文物真的毫無關聯!
我選擇了完全契合時間軸的對象來展示玻璃製造工藝的發展,用來詮釋了從2000年前便開始使用黑曜石 (唯一一種自然產生的玻璃,由冷卻凝結的熔岩形成)至現代玻璃首飾所使用的技術和著色劑。羅馬人通過發明吹製玻璃術而徹底改革了玻璃製造術。 這種技術可行是由於原子和分子會在熔融態玻璃中自由移動,有別於處在相同情形下的多數其它物質,它們不會在冷卻時形成結晶狀。 冷卻中的玻璃仍舊有柔韌性,在它變硬之前可以籍著用一條長管吹一個氣泡進去來塑形和拉成不同的形狀
吹製玻璃術沿用至今,同時現代玻璃的構成也與羅馬時期的實例非常相似,當中包括:
• 沙 (二氧化矽),「成形」。佔整體混合物的65-70%
• 碳酸鈉,「水溶液」。佔整體混合物的15%,讓它能更有效地熔解
• 石灰,穩定劑。佔整體混合物的10%,讓它更耐用且增加化學穩定性
• 變形、破損或是舊船的碎片,「碎片」,用來降低熔化的溫度
• 各種雜質或著色劑構成剩餘的5-10%
這些著色劑通常採用金屬粉末,古代用來為玻璃上色的著色劑同樣是耳熟能詳的。一些最常見的包括:
• 鐵 (Fe),營造出淺藍色、深綠色、琥珀色或黑色。過去這通常用於為酒瓶上色,而鉻(Cr) 在今天則比較常用。
• 錳(Mn),通常用作紫色或黃色,有時會用作漂白劑 – 透明玻璃廣受好評
• 銅(Cu),常用作藍色、綠色、寶石紅或不透明的紅色,但最容易辨認的是它們呈現的藍綠色
• 鈷(Co),也用於濃艷的藍色,尤其是在含有草木灰的玻璃中 (燃燒木和鳳尾草後的灰燼)
還有一些稀有的著色劑如鈾(U),當19世紀的玻璃工人還未察覺到會有輻射危險時,被用其製造近乎螢光的黃色!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古老的技術和配方在現代世界仍然被廣泛使用,但我覺得最驚人的是他們發明的概念—我想知道到底是甚麼原因會讓人決定把一枝管插進一團熾熱的熔沙裡吹呢!?
Source text: http://bathsbloggers.blogspot.co.uk/2012/04/its-all-about-glass.html
Translated by Ruby Chung - Cardiff University MA Translation Studen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